作为心理学人,对媒体制造舆论的能力深有体会。事实上,再作为媒体人,如果更诚实一点地讲,我对于媒体制造"不实"舆论的能耐也了然于胸。好了,稍微敏感一点的读者,此刻也许已经从我的字里行间嗅出了些许火药味。是的,有时我真的不满舆论所创造出来的压力,而其中,"剩男"、"剩女"这两个恶毒的标签,则是我极度不喜欢的。
我不喜欢"剩男"、"剩女"这两个标签是有缘故的。美国就没有剩男剩女,并非指所有适婚男女都已结婚,而是指单身的人并不被社会给以特殊的关注,更不会被贴上标签。其中的很多人,单身是他们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有的是因为坚持等待理想婚姻而单身着,他们没有集体的焦虑,也不会被人分析。但在国内,全然不是这样。
没有什么可成为单身女性"被贬值"的理由
有调查显示,中国大龄单身男女人数已近2亿。而上海,早在六七年前,就迎来了第三次单身潮。一份最新的调查显示,上海单身男女比例已经达到1:4。对此,一位30出头单身的上海女性给《上海观察》发来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新闻,除了让婚恋市场上的单身男人自我感觉更好之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她说,你可以说我们挑、我们"作",可以讥讽我们"三高",但这并不应该成为单身女性"被贬值"的理由。
■ 单身男人,你凭啥那么拽?
作为一枚30岁出头的单身女人,这些年漫漫相亲路,愈发觉得,现在眼光又高又挑剔的,大多数是男人。实不相瞒,本人的相亲结果,基本上都是以"然后就没有然后"而告终的。本来嘛,大家都不寄希望于通过一次见面,产生电光火石的化学反应。可是,我的相亲对象们,就连"继续发展看看"的想法都没有。
也仔细分析过自己的优劣势。论相貌,至少中人之姿还是有的;论学历,211重点大学高分子专业毕业,中学里还是活跃的文艺爱好者。所以,不论相亲对象是工科男还是文艺男,从DNA分子序列到村上春树,我还都能聊上几句;论工作,世界500强的HR,也算体面;论物质基础,工作十年,我靠自己的能力买了车买了房,而且因为买的早,贷款早已还清。
此外,本人家世清白、无不良嗜好、对奢侈品没有兴趣……
就这样,男人连见第二面的想法都没有?有些无果的相亲,介绍人会婉转递过来对方的想法,比如,"她学历太高了"、"这样的女人hold不住",甚至于"她大学里做过学生会主席,肯定很强势"……好吧,那请问他们到底要"闹哪样"呢?对于一部分单身男人来说,他们想要的,大概无非是在他看片子、打游戏的当口,边上有个女人洗衣做饭吧!
有朋友建议,多出去参加活动,没准就能认识聊得来的男人了,还比相亲来的自然。可是你知道么亲,现在上海各种大小艺文活动,看来看去都是女生居多啊!无论是走Geek路线的"万有青年烩",还是各类观影、讲座,包括现在大热的莫奈画展,放眼望去,都是打扮得精致又时髦的女孩子。男生也有,但基本上,都是被女朋友或者老婆拖来,满眼的百无聊赖,只顾低头看手机。
相比于男人的无趣,真心觉得,身边有好多闺蜜的生活态度让我由衷欣赏--
闺蜜A,去欧洲旅行,她会提前好几个月做详细攻略,订下某个不知名小镇里风景绝佳的家庭旅馆,还会秒杀超级便宜的"欧洲之星"火车票,堪称居家旅行必备的好女人;闺蜜B,毅然结束糟糕的婚姻,自己带着儿子生活。她的生活里没有想象中单身妈妈的苦哈哈,美食、美景,加上儿子这个小情人的陪伴,活得比很多糟糠之妻都滋润。
我时常在想,这座城市里,什么样的男人才衬得上这群活色生香的女人呢?似乎真的很少。可结果却是,女人在努力创造结识异性机会、让自己活得更充实;而男人,好像只要挑挑拣拣就可以了。
男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自我感觉好起来的呢?是"剩女"这个词被发明以后?是类似于"1:4"这样的报道泛滥之后?还是这些正好激发出了有些男人骨子里的贱?
我有一个前任,用钱抠门,连吃饭时多点一杯饮料都要唧唧歪歪。我第一次表示不满时,他说,你不爽你去找别人。于是,我就果断把他变成了前任。后来,我经常会把这件事情作为典型案例,分析此类男人的心理。到底是什么,让男人有了这般稳操胜券的优越感?他们难道真的以为,世界上的女人都巴巴的急着跟男人结婚生小孩,唯恐错过最佳生育期吗?
这个问题,在过去也许很好回答。但现在,不少女人还真不是把结婚生子作为人生必选项的。我自忖不是个女权主义者,我至今依然向往和一个男人结婚,生一个(或两个)小孩,平日各自忙碌,双休日带着孩子晒太阳。但前提是,我要找到衬得起我三十多年来认真而丰盈的人生的男人,而不是挑挑拣拣、畏畏缩缩、若即若离、玩暧昧的自恋男。
给《上海观察》写这篇文,是做好了被拍砖的准备的。但至少,我说出了一部分单身女性的真实想法。可以说我们挑、我们"作",可以讥讽我们"三高",但这并不应该成为我们"被贬值"的理由。我们对自己要求高,当然有权利对另一半要求高。
很多时候,我们的要求无关物质基础。不管是原始社会还是21世纪的今天,强劲有力的、充满雄性荷尔蒙的、积极进取的男性,永远是最光芒耀眼的一群。至于剩下的,洗洗睡吧,哪怕男女比例是1:4,你们依然不在"4"的选择范围内。(文/达鲁威)
无论有没有伴侣,好好生活比什么都重要
《上海观察》刊发了署名为达鲁威的这篇文章后,有男士转载之余不忘评论:"如果有这样的姑娘,我怎么碰不到啊!?";当然,文章引来的吐槽也不会少,正如作者在文章中预料到的一样。沪上单身男青年、复旦大学英语系教师朱绩崧便认为,光靠憎恨和抹黑男性,对女性的心理健康、结婚概率都毫无益处。在婚恋自由的背景下,无论有没有伴侣,伴侣是同性也好、异性也罢,甚至只是一条小狗,好好生活比什么都重要。
■ 单身女人,别只有傲慢与偏见
拜读达鲁威小姐大作《单身男人,你凭啥那么拽?》后,对她的心态,欣赏不能。
"据说,中国大龄单身男女人数已近2亿。一份最新的调查显示,上海单身男女比例已经达到1:4。"对此,她的看法居然是"这样的新闻,除了让婚恋市场上的单身男人自我感觉更好之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什么叫有实际意义?用数字这样直截了当的方式,反映出上海单身男女比例悬殊这样个人无法觉察的事实,叫没有实际意义?
当那句"自我感觉良好"冒出头的时候,我已感受到她针对整个异性的森森敌意。是单身男人全都自我感觉良好呢,还是只有15%或是高达90%?达小姐调查过否?事实上,这恰恰是毫无实际意义的印象式结论。照其文中引述相亲男的反馈:"她学历太高了"、"这样的女人hold不住"、"她大学里做过学生会主席,肯定很强势",她应该掌握了实用傲娇学与论文写作的基础,但从行文看,意气用事给她蒙上了一层"怨女"的面纱。当然,这是她的自由,旁人无权干涉。只是,从她用"婚恋市场"这个隐喻开始,后面的述与论,都令我颇感不适。
婚恋是市场吗?当然是。因为婚姻缔结与离散的基础,就是财富的调整--这个观点是我从大史学家吕诚之先生《中国通史》里继承来的。婚姻与买卖还有一点完全相似,那就是你情我愿,否则犯法。既然如此,那你再优秀,没男人肯选择,怪谁?市场是无情的。
你可以安慰自己"酒香不怕巷子深",继续等待白马王子或来自星星的你,也可以叫卖"本人论相貌有中人之姿,211重点大学高分子专业毕业,文艺爱好者,世界500强的HR,买了车买了房,贷款早已还清,家世清白、无不良嗜好、对奢侈品没有兴趣",也可以搞场打折促销大清仓,找个不太差的男人嫁了算了,省得家庭、社会再给你压力。这些,都是你的自由。但光靠憎恨和抹黑男性,于心理的健康,于结婚的概率,毫无益处。当然,你也有选择毒害自己心灵的自由。
毒害的结果,就是达小姐的三观给婚姻的焦虑扭曲了。女性与男性,在婚姻上,前者更被动,这有很深的社会心理根源。这种被动是两性间不公平的表现,背后是传统上男女对经济资源掌握的不均衡。对于达鲁威这类经济独立的女强人而言,这种不均衡的存在已毫无意义。她们当然可以宣称:"我们的要求无关物质基础"。
虽然她的求偶标准很性感地锁定在"强劲有力的、充满雄性荷尔蒙的、积极进取的男性"这种稀有物质上,只是,她内心深处完全不认同这一真理--婚姻不是人生的一切,甚至绝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闺蜜B的故事本可引为前车之鉴:"(她)毅然结束糟糕的婚姻,自己带着儿子生活。她的生活里没有想象中单身妈妈的苦哈哈,美食、美景,加上儿子这个小情人的陪伴,活得比很多糟糠之妻都滋润。"
世事幻变,冲垮了旧有的保守价值观。谈到婚姻,说实话,可能我在大学这个离婚重灾区呆了16年的缘故,见识和听说过的故事不知多少:上课开口闭口"多少女人追着倒贴我"的、打完老婆去外面偷腥、娶了一茬又一茬女学生并给其中一茬的老公满校园追斩的、家里老太婆领着孙子而自己坚持吃女学生麻辣豆腐遂挨清脆耳光的(本段已打上艺术加工的马赛克,请勿对号入座)……看多了、听多了,难免对"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作悲观之想。
现实中,我是其貌不扬的书呆子,赚钱不多,花得更少,缺乏生活情趣。高中起恋爱多次,负过卿卿,亦曾为卿卿所负,始终无法说服自己走上红毯,于是选择单身,把重点放到享受若梦的浮生上去。崇奉自由主义的我,从不靠近"婚姻市场",谢绝各路尊神的相亲介绍,因为我对爱情依然抱有古典作品式的幻想。
从流言蜚语中获悉,有几位同事(其中还有教过我的老师,很奇妙吧)对我的性向及荷尔蒙分泌水平、中国银行理财账户及余额宝总资产,坚持不懈地进行着艰苦卓绝的猜测。她们的结论,无不围绕着"卢瑟"(英文:loser)铺展开去--剩男的自我感觉,不是人人良好哟!不过,我很庆幸,心境依旧月朗风清,或者说,不畏人言的厚脸皮吧。从没优越感,只怀平常心,不会借助媒体来宣传"我的前任是极品"、"相亲对象太傻×",未继达鲁威小姐之后,沦为达西先生--一个对异性充满傲慢与偏见的人。
在婚恋自由的背景下,无论有没有伴侣,伴侣是同性也好,异性也罢,甚至只是一条小狗,好好生活,比什么都重要。这是我,一介"剩男",面对周遭悲欢离合、生死疲劳之后的感悟,谨以此奉劝这位达小姐。(文/朱绩崧)
心灵咖啡观点:
读完达鲁威女士和朱绩崧先生的文章,让我想到家庭里经常会出现的一个场景。在家庭面临外部压力的时候,往往先乱成一团的是家里的男女主人。如有隔壁的"好心人",再来煽风点火、火上浇油,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某种程度上,单下来的人都是"婚恋市场"运作不良的受害者,以致他没有找到她,她也没有遇着他。
那些到适婚年龄、却仍孑然一身的孩子,固然令人恻然,但我内心深处,对他们更有几许欣慰和钦佩。这些优秀的孩子情感尚无着落,不正是源自内心的坚持--他们希望能找到从事业成就、素养品行等各方面为各自所认同、欣赏和遵从的理想伴侣么?!(资料来源:《上海观察》)[心灵咖啡微信号:psycofe]
编辑推荐:
当有"要珍惜"的念头冒出时,怎么办?
勇气都去哪儿了?人生最大的风险是从不冒险!
微博心理学:是心理学,还是心理迷魂汤?
有品质的生活是给有品味的人
陶思璇专访:作为一个女性,你应如何生活?
测试推荐:
单身太久,你有爱情厌食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