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又开炮啦!这回可怜的躺枪者是杜海涛。《舞出我人生》节目录制中,在上演了一出功夫熊猫和迈克尔 杰克逊的双人舞后,周立波向海涛发出调侃"你这是娱乐观众还是愚弄观众",并发问道"海涛,能不能给你一分钟的时间……"谁料海涛马上接嘴"我总结下是吧",却立即遭到周立波的反驳"你只能小结。"正当海涛支吾其辞的时候,周立波又说:"我还没有说我的问题,你不可能明白。""周老师你有什么问题你讲。"海涛试图进行"小结",随后周立波又补上一句"小台来的就是这样"。引发网友哗然。
周立波以嘴毒称霸武林,所过之处,无一幸免。他的这种种言论反应了什么心理?为什么会形成?众人又是怎样看的呢?心理学为你一一解读。
鄙视,是寻找认同的不安和焦虑
观察周立波的种种言论和做法,我们可以看到,他通常都自认为出于地位,道德或是经济上的高位,带着"同情","怜悯"和嘲讽来鄙视他人。
周立波在微博上的言论:"网络是一个泄'私粪'的地方,当'私粪'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变成'公粪',那么,网络也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公共厕所!"引起网民和部分媒体的批评。周立波迅速予以反击,认为网络上"无界别、无贵贱、无高低"地发表观点,这样的网络民意"娱乐可以,当真必惨。若将网络民意当真,实是一种'自宫'行为了"。 可以看出,周立波对于广大网民在心中已经分其为三六九等,"有界别、有贵贱、有高低"了,然后以高贵冷艳的态度站在至高点,对面目模糊的广大网民进行了深深的鄙视。
"北方人爱吃大蒜,香了自己臭了别人。我们上海人爱喝咖啡,苦了自己香了大家。吃大蒜的和喝咖啡的欣赏水平怎么会相同?"赤裸裸地反映了自己上海人的优越感。"我把所有对上海人的偏见,都归类到嫉妒,我认为就是嫉妒……有一个数据可以表明,所有说上海不好的人,这个地方的GDP真的是上海的零头,广东人很少说上海人的不是。""越穷的地方越说上海不好,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就在这里。这可能是一个中国人的思维逻辑的问题,就是说你好就应该别人好。大部分上海人对上海以外的上海人都一笑了之。"
围观周立波与李咏的争执,起因为李咏将周立波的话都说光了,导致周立波说无可说,最终愤而离场走人。话语权的争夺也反应了周立波认为整个场面应该由他掌控,而李咏剥夺了场面掌控权,也就是排在周立波之上,这种赤裸裸地"鄙视"深深刺激了他的神经,被鄙视可不是他的长处。
昨天,周立波言辞讥讽海涛从"小台"来的,俨然将自己看成是"大台"代言人,大小之分先不论,不能否认这种言辞是作为"大台"的自己对"小台"的鄙视。
其实,周立波作为公众人物,言行固然可能不当,引起广泛讨论而不是完全一边倒的讨伐也反应了这种鄙视在公众中的普遍存在。鄙视像条食物链,是一个绕不开的怪圈。看英剧的鄙视看美剧的,看美剧的鄙视看日韩剧的,看日韩剧的鄙视看港台剧的,看港台剧的鄙视看国产剧的……穿Topshop的鄙视穿ZARA、H&M的,穿ZARA、H&M的鄙视穿Verym oda、O nly的,穿Verymoda、Only的鄙视穿美特斯·邦威、以纯以及堡狮龙的……这里,我们并不列举有关地域、身份、工作的鄙视链,虽然他们更为真实而残酷,读者可自行想象。
"完美的自恋,歹毒的投射,组成了彼此的意淫。焦虑的、不信任的人际关系中有大多数人,会用这样的方式和自己和别人相处。"向日葵心理创办人、心理学家胡慎之在看了一张有关空姐、飞机师以及机务相互鄙视的图片后这样评论。
正如他所言,中国人的生活是比较出来的。在这个需要榜样的社会里,每个人从小都活在一个阴影之下,他就是长得高帅、成绩好、聪明、听话以及无所不能的隔壁邻居家小孩,而我们很多人存在的价值就在于等着媳妇熬成婆,让隔壁邻居家小孩也终于有天被践踏在睥睨之下。
"自我的尊重以及对别人的尊重都已经缺失,在童年教育下,被剥夺得只剩自卑的人该如何找寻到自尊?就是把别人看得很糟糕。鄙视就是榜样教育的报复性反弹。"胡慎之说,"这就像是中国人的阿Q精神一样,这是无能为力的自我防御机制。"
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社会学教授于长江看来,鄙视别人就是在鼓吹自己,贬低别人亦是在抬高自己。下面有人垫背,自己自然也就高了。"从同质性社会向多元社会转化中,本来社会已经往多元化发展,自然就会有所不同。而又有人往往摒弃不了那些秩序之别、等级之差,只能用传统的等级制度来论证自己的差异性。"于长江说,"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为了找寻认同。在鄙视别人的同时,找寻到自己的群体。而这恰恰是一种内心的不安与焦虑。"
周立波自诩为"上海人","大台",正事在寻找认同,将自己归类为一个"更高级"的群体,保持身份的安全感,从而摆脱焦虑。
毒舌模式如何形成?
每个阶段,人的满足感来自于不同方面。0到1岁处于"口欲期"的婴儿,口是他生活和兴趣的中心。他们通过口腔吸吮、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快感,情绪及需求表达也主要依靠口腔--哭喊。倘若在口欲期即将结束时,孩子自发出现的自主活动被过多制止,他们会不得已退回到"口欲期",导致人格发展上形成口欲期的能量固结。容易形成一些贪吃的、话多的、依赖性强的"大孩子"。
一个婴儿除了愤怒或悲伤哭喊以外,他没有任何能力解决自己的需要问题,很容易就产生挫折感和报复情绪,消极情绪本身就是"毒"。而成年人毒舌表达,不过是无力(或懒得)改变现状下的"过嘴瘾",惠而不费。将口欲期的说话天赋和情绪攻击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形象而刻薄的"毒舌"模式。想想看,这个模式很妙的:说很简单,做却很难。不如只说不做,不做就不会错,还不用累。而且只要说得好貌似就站到了评判制高点指点江山,无能却带来了全能感。
除了儿童期的口欲期固结,成长过程中,并不温和的环境也让毒舌之人储存更多毒汁。
"谁在讽刺?在讽刺谁?"武汉子和心理的心理咨询师张沛超解释说:"他们通常是在被讽刺的经历中学会了讽刺他人,把一个'有教养,但又非常严厉,同时高高在上,自己无力还击'的客体形象内化于心,成为超我的一部分。这一部分时时刻刻都试图去讽刺,不是对内就是对外。我们能看到的、他们通过言语行为对外界所进行的讽刺,不过是他们无意识世界中这一秘密的偶然泄露。"
周立波曾质疑公众人物为什么就不可以骂人?他认为这就是中国社会的虚伪性。如果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连自己最起码的人格和尊严都无法保护的话,他就不配做公众人物。所以,"我的原则是,谁骂我,我只要有空,一定骂他;谁想打我,你还没动手,我先把你干掉。我真是这样,我是不吃眼前亏的嘛!"可见,周立波已将毒舌作为一种必备生存技能配备,并且不无骄傲。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老师李明说,"喜欢讽刺别人的人,自己往往也并不快乐;对自己欣然接受的人,也很少为此感到受伤害。"不知这话在周立波身上是否应用。
越骂人,越红火
周立波骂起人来是毫不含糊,徐铮,孔庆东,方舟子……骂战精彩堪比电视,且不说他的骂人是否骂得对,他这种"张口就骂"还真迎合了娱乐圈的一个怪现象――"越骂越上位"。"被骂"和"找骂"甚至成了吸引眼球获取名利的捷径。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攻击的本能,说脏话是为了满足那些被压抑了的攻击欲望。周立波在曾经与同济大学教授张生的微博骂战中表示,自己只认死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铁锹挖坑,人再犯我,起脚就蹬。"周立波的这种掩饰不了的攻击性正反应了其攻击的本能。这不过,法律和社会不允许其宣称的这种"动作片"上演,所以,嘴上攻击虽然不解恨,也罢了。
美国心理学家和脏话专家迪蒙瑟·杰这样解释:"咒骂是人类的原始本能,甚至是人类灵魂的止痛剂,因为咒骂能让我们的脑子自由。" ?《脏话文化史》的作者露丝·韦津利认为,说脏话的好处就在于:"你可以在象征层面上使用暴力,这样既达成了目的,又避免了伤害人身体---这是一种双赢策略。"打嘴仗会降低人的攻击性,骂人者把污言秽语当作武器,被骂者则会在言语恐吓中变得气馁,肢体冲突因此得以避免。
这种对于骂人的质性心理学研究得到神经生理科学家的证实。美国神经科学家又发现了额叶系统,这是大脑中主管情绪活动的部分,从而为脏话(及各种情绪)找到了一个特别的居所,当人们说脏话时,额叶系统就会被激活。而掌握理智的话语则居住在大脑皮质的外层区域,在那里,神经细胞会把脏话"过滤掉"。美国神经学家认为,当人脑上层区域不再能够抑制住额叶系统中的情感阻塞,人就会说脏话。
与此同时,对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相关研究报告说,他们虽然连自己亲属的名字都忘记了,词汇量也大幅度减少,但是还能说脏话。这意味着,"脏话"有可能是"原始本能",一直就存在于人脑之中。
所以说作为正常人类,骂人的欲望是一直存在的。但是,当儿童在骂人之后受到教育,责罚后,就学着将这种显而易见的攻击性藏在本我之中。特别是在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和崇尚君子的氛围之中,要成为更加"高阶"的人,就愈发要压抑自己的攻击欲望,做到谦和有礼,温润如玉。
古往今来,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国的种种骂战不息,众人拾柴火焰高,往往牵扯从前,纠缠他人,恨不能搅得声势浩荡。可以说,越骂人,越红火。周立波也是,在加盟《中国梦想秀》之后,传言其力压甚至逼走主持人朱丹,他的霸气回应:"朱丹和我不是同一级别…老实讲我知道这世界上有朱丹的存在才只有49天…既然我是'节目创意总监'我就有权利主导这个节目"暗讽朱丹比自己级别低,这种无视他人的傲慢并没有给他造成什么实际伤害。网友的纷纷指责,丝毫没有阻挡他一路红得发紫,终于冲向朝廷台,冲出"小台",走向"大台"。可见,围观毒舌,顺便加入骂战,已经成为一种娱乐活动,放松身心,颇有益处。
其实,围观群众有时候也有表达欲望,渴望受到关注,而缺少话题让人捉急。不管骂战的真理站在谁那里,群众都乐看骂战,他人毒舌发泄了自己的攻击性(毒舌的机智辩才并非人人拥有),不费自己一分力气。"讽刺本身并不令人愉悦,可是人们却往往能够从对别人的讽刺中获得共鸣。"李明指出:"绝大多数人的内心中,都对别人存在某种或隐或显的不满,这些不满又因为自身道德感的压抑而未必能得到充分表达。当听到别人以某种讽刺的方式表达了这种不满时,我们自己便会在感到释然的同时,避免受到自身道德感的谴责--于是群起而和之,这其实是一种替代性表达。"
周立波骂人固然精彩,仔细从心理学角度透过现象看本质,倒是叫人思考,非理性靠本能的个人与群体,狂欢何时到头。(部分资料来源:新浪博客,人民网)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心灵咖啡网www.psycofe.com和本文出处。
编辑推荐:
周立波:踩在"自卑"上眺望"超越"
男人的权力欲望都写在脸上
泷泽萝拉,没人有阻止你呻吟的权力
测试推荐:
言语暴力对你有多大的攻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