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心理学:渐而消失了依赖感,该走还是该留?

parker2013-05-18 10:00:02

恋爱心理学:渐而消失了依赖感,该走还是该留?

我屏住呼吸,在烟火中谨慎地喘息,"嗨,生日快乐。"在电话响了第十二声之后,那一头终于传来熟悉又陌生的声音。她像是在迟疑与等待什么似的,我一边思索该回以什么语言,一边佯装笑脸,忘了她那边根本看不见。可是这样精心设计并没有多大的效果,那边的语气里,似乎完全不关心我究竟是一个人,还是已经有别人。

虽然所有的感情都起源于关怀和问候,可是当一切都结束了,也只剩下关怀和问候。前者能在寒冬里温暖寂寞,后者却让吵杂人群中的我相形失措。孤单并不是没有人陪伴,而是没有想要的人陪伴。回首我们的过去,那些曾经的甜蜜是如此的清晰,而今却都成了回不去的回忆。

一个想像的转捩点

如果你以"继续"当做关键字来搜寻男女版的标题,你就会发现这一年来有数百篇文章在讨论是否要再继续追、继续爱下去,也就是说,平均每天几乎就有一篇在讨论这个古老的问题。虽然每段感情的问题和状态不同,可是在这之中,似乎还是有迹可循。

多年来我一直在想一件事情:如果两人的关系终有一天会随时间凋零,如果彼此的喜欢终究会不敌诱惑而衰退,那么,在爱与不爱之间,在对方离开之前,是不是有一种可能,一种找到转捩点的可能?在这个点之前,一切的改变都还有可能。又在哪个点之前,该选择继续?在哪个点之后,该选择离去?

最近偶然读了Caryl E. Rusbult的成名作之一"该走或该留?"以后,这个问题随着她动人而朴实的文字,渐渐明朗起来。事实上,许多亲密关系研究者都试图在逝去的爱情里找寻这个转捩点,但都不幸失败了。为什么呢?就像梁静茹所说,爱你不是两三天,离开你也是。虽然承诺与依赖,会因为渐渐变得不爱了而消失。可是,当事人经常忽略了这一点,甚至总是到很后来才发现,原来这段关系早已问题重重。

"人们不一定会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主观地感觉到自己早已不爱对方、或者其实根本还有另一个人,比躺在身边的他更好。真正的事实是:人际关系总是会随着时间渐渐变质。有一天,他可能会发现自己更享受于其他同事与朋友的谈话和笑声;几个月后,他可能发现与你做爱所产生的欢愉,并没有想像中那般美好,不知不觉地变成一种例行公事;再过几个月,他会注意到原来和其他朋友聊天的时候,他更能说出自己的心事,别人也更懂他的想法、更能给予他所期待的回应……"

于是,你从他的生命中一步、一步地退却,用彼此都没有感觉到的速度;于是,当他说出不再爱你的时候,往往为时已晚,挽回已迟。

两类分手


"所以,我们真的是没有可能了?"这已经是我这三周以来,不知道第几次问他这个问题,问到我自己都烦了。可是,我还是无法停止。因为我还抱着一点希望,希望在这么多次的尝试之中,他能就着一些怜悯或同情,说出"或许可以再试试看"或是"我不知道"等模糊的答案。

朋友将她和前男友的对话纪录转给我,问我他们两人是不是还有可能,然后一边哭啼地抱怨说他说话不算话。我听了很难过,难过她为了感情变得如此憔悴,也难过她似乎始终不懂承诺的吊诡:我们总是用过去的自己,去答应未来的关系。于是,当承诺崩碎,你无法责怪他,因为过去的他,的确曾经如此爱你。

许多人在分手之后都喜欢问一个经典的问题是:"为什么TA要走?"。只是这个问题脱口而出时,我们真正想要的,并不是获得问题的解答,而是希望能获得一个满意的结果--让TA继续回到自己身边。从这一点开始,两人就走向不同的路了:TA坚持无法继续,而你,还相信只要一起努力就有契机、相信或许只是某些地方搞错了。终于,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你渐渐能接受TA离开的事实,或者用一些理由来说服自己为何对方会离开。

可是不论当初分开时,TA提出的理由是什么、你相信的又是什么,在这百百款的理由当中,只有两种理由是真的--你不再能满足TA的需求,或是有其他的人更能满足TA的需求:

更好的第三者

大家都认识第三者,却很少人知道,第三者可能不只一个。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你的TA魅力四射,吸引了很多人,而是指你在TA心目中的重要性,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地被瓜分。

从前TA难过有心事时,总是第一个打给你分享,让你呼呼TA额头,给TA臂膀;现在你总是很忙,TA的心情出口可能在一次偶然中,换成了某同事或朋友;从前你总是陪TA一起逛街,一起散步,一起看电影,夏日跑长长的沙滩,冬夜喝热热的关东煮,你的陪伴一直是TA的依靠,你甚至想,如果能这样一直幸福下去就好了。可是,当你无法继续提供这些陪伴的时候,当你为了专案、薪水、课业或其他人生关键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当彼此分开两地又不细心维系的时候,别人就可以趁虚而入--TA开始找大学朋友一起去海边,甚至,和初次见面的人一起进电影院。

这边谈到的朋友、同事,并不一定是抢走TA的真凶,而且他们可能压根儿都没有想要做这件事情。但是,他们的存在会让你的TA变得"适应"了:适应了没有你的陪伴,没有你的臂膀,没有你的电话,甚至没有你的日子。奥地利作家褚威格曾说,"习惯"是最恐怖的一件事。待到某年某月某一天,这些人蚕食鲸吞了你在TA心目中的地位,TA便不得不开始思考:为何我要留在一个无法满足我需要的人的身边?

空虚的陪伴着

在那么多消逝的岁月里,有一个画面我一直无法从记忆中抹去。在整日的冲突与冷静之后,我终于逮到机会约她出来,将事情问清楚。"那么,你还爱我吗?"没有电影里的浪漫,有的只是忐忑的不确定感,甚至这几个字从我嘴里冒出来的时候,我数度都怀疑,那是不是自己的声音。"嗯……"她将埋在叉烧乌龙面碗里的头抬起来,停顿的时间像舌头压迫着心脏的脉门,呼吸变得困难而紧绷。我开始后悔问了这样的蠢问题。

"我希望你能好好的,没有我的日子你也能过得快乐。"她还没说完,我在心里就暗暗骂了脏话(欧,我不是故意的)。奇怪了,如果希望我快乐,就不要走啊,如果要走,又为何要祝福我?可是后来我逐渐明白,当时如果换做是我,也只能说出同样的答案。因为爱一个人,所以希望TA能幸福,也希望给予TA幸福的人是自己;因为曾经爱一个人,所以还是希望TA能幸福,只是也遗憾这个人不是自己。只是我仍然不明白,为什么原先相爱的两人会走到这一步?

幸好,Rusbult也提供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这世界"能给予TA的,远比你能给予TA的还多了。换句话说,你不再特别,不再重要,不再只有你能满足TA的需求,横在你们之间的不是爱,只是空虚的惯性情感。

三种持续关系的形式


这样不是很悲哀吗?所以,我们变得谨慎了。毕竟,打开心墙让一个人渗入你的生活需要耗费巨大的勇气,而这样的勇气竟然无法换到永恒,只能换到一些曾经。所以,我们开始会保护自己。不再傻傻地信爱情,成为我们对失去的一种哲学。

之前很夯的偶像剧《我可能不会爱你》里,剧中剧女主角曾说了一段动人心弦的话:"你知道吗?我花了一辈子学一件事,拥有就是失去的开始。但终究我还是学不会。我没有办法接受,拥有青春,其实已经开始在失去青春;拥有婚姻,其实已经开始失去婚姻;拥有名声,其实名声也会失去;拥有了财富也一样,健康也一样,就算养一只狗也一样。拥有爱……天啊!失去爱更让人无法接受……如果我不曾拥有,那我也没什么好失去的,不是吗?"我在看这一段的时候,几乎是一边擦眼泪一边重复地看好几回。

刚上大学那年,我在感情上重重地跌了一跤,让我不得不去思索,如果我们的感情如此脆弱,爱过你的人会远走,曾经的爱会变成不再爱,那么,在人际关系里,我们究竟还能相信些什么?又有什么,是能羁绊着彼此,永不消失的呢?"世界上有什么不会失去的东西吗?我相信有,你也最好相信。"村上春树早在《1973年的弹珠玩具》里就苦苦拜托我们,要相信世界上存在不会消失的东西,可是他也同时很狡猾地没告诉我们"那东西"究竟是什么。

在亲密关系与恋爱研究已臻成熟的今日,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变得明朗了,或者至少在人际关系中,所谓"不会消失的东西",就是"承诺感"。于是问题就变成,"承诺感"是什么?过去的文章曾多次谈及这个问题,只是都神不知鬼不觉(?)地"滑过去",本来这次也想敷衍地回应,但是一想这样回答的话,或许不幸早逝于癌症的Caryl E. Rusbult会从坟墓里爬起来举起墓碑敲我,不禁心生敬畏起来,于是还是简单地跟大家说明一下为好。

最简单的定义是:想要跟一个人,一起渡过漫长的人生。没错,我第一次读到这个定义的时候,差点喷咖啡在键盘上。想当年如果我在哲学系说出这样的定义,一定会被教授电到像猴子一样吱吱叫,因为这样的定义根本就是套套逻辑阿!"如果彼此一直想在一起的话,大部分的都会维持比较长久的关系"--这不是废话吗,算哪门子的定义啊?

所幸,后来Rusbult对于这件事情做了一点澄清。Rusbult认为在讨论什么是承诺之前,我们可能要先留意的是:两人之所以会留在一段关系里,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原因,并不一定是相爱。

■ 因为满意这段关系而想在一起(这应该不用我多做解释吧)。

■ 因为觉得"应该在一起"或"被制约"而未离开关系。憨人都知道,大部分的人在爱情里面并不总是愉快的;可是,还有一些人在这段关系里面,难过担忧的时间,远比快乐开心的时候来得多。相信大家都有一种经验是,前一天晚上姊妹还在你身边哭哭啼啼地说"再也不要原谅他了!"可是,隔天你们约见面,她出现时却依偎在他怀里,让你有种无力感油然而生,原来自己傻瓜一样,熬一整夜陪她痛骂,花时间听她吐苦水,耗精神替她开导,都是在做白工。很讨厌耶!如果跟他在一起这么委屈,为什么不干脆"切拉~切拉~"?于是,​​你常常会听见她突然迸出一句:"可是他好的时候真的对我很好……"

在这些焦虑依恋的人脑袋里,好坏是"伴随"出现的。当他们想起对方的好,也同时会记恨对方过去的坏、怀疑起对方这样献殷勤的行为是不是背后有鬼;可是反过来,当他们把伴侣骂得体无完肤,却又会想到对方曾经对自己的好(尽管那些好的时间可能很少很少),于是,便站在分手的边缘线,委屈难过却迟迟不走,或在分手之后又回到对方身边。

■ 只是形式上的在一起:系指好像也没有什么理由必定要离开,或是有名无实的婚姻。这种类型的持续关系,是一种看似对彼此都人畜无害的方式,之所以能维持,是因为这段关系还有一些些微薄的功能,例如分担经济开销,生活上的照料,或寂寞时的陪伴等等。和先前两种不同的是,在这样的关系里,没有谁感受到委屈不愉快,只剩无感的一方与不知不觉、无脑的另一方,在由无感者最后提出(或表现出要分开)之前,持续维持一种"假象的和平",但无感方的心,早已经空空如也……

四个关于需求的问题


"每次你都把恋爱说得这么悲惨,那谁还敢谈恋爱?"一位甜美得像青鸟一样的朋友提醒我,一边说还一边跺脚。其实,这位青鸟小姐误会、误会大了。我们的爱情并非总是这么缺乏控制感的。一般来说,还是有一些方式可以协助你确认,辨识,早期发现与了解,他的心是不是还在你身边--例如,前面提到的"需求"。

你可以试着问问看自己下面这些问题:

对他来说,什么需求是重要的?

而你,是否满足了这些需求?

是不是也有其他的人,同时也满足了这些需求?

而他(们),满足了多少?

需要注意的是,这边所谓的"有人",并不一定是"第三者",也不一定是"某个人"。可能的情形是,她公司的某位主管或同事满足了她这项需求,尽管该主管或同事对她并没有意思,也足以将她的心拉远;或者,她的家人,朋友,姊妹淘"变得可以"让她感觉到更多的安全,你的重要性也会被削弱。

典型的例子像是,伴侣久未见的朋友又在脸书上巧遇之后(或她的死党回国之后),和你相处的时间就少了一些;虽然第一天她可能会告诉你,那是因为她们很久没聊了,但几次之后,她可能变得更习惯把这些生活小事分享给朋友,家人--而不是你。如果她想要的,在你所不存在的世界圈就能被满足,那么,她又有什么理由要继续跟你在一起?

六种依赖需求


按照一般科普书的写法,就是搞个一二三四五六,所以聪明如你,应该会讶异为何这段的标题为什么直接从"四"跳到"六"。关于这点,Drigotas & Rusbult 可能会无奈地告诉你,本来应该是"五"的。Drigotas & Rusbult一开始也提出了五种我们在一段亲昵的关系中,彼此依赖的关键因素:

■ 亲密(Intimacy):指和对方分享生活,互相鼓励,还有一些默契等等。

有媒体分析了脸书的魔力,并指出脸书之所以兴起,主要是因为它建立一个平台,"瞬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它使用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很简单,就是自我揭露和赞美。当我们和别人分享自己经历的时候,最期待的是受到关注鼓励或在乎,而如果有人回应你的感受(不论是开心或难过),除了增加彼此的正向情绪之外,也会让两人变得更为亲密。像恋爱一样,这是一种会让人上瘾的感受,也是为什么你会不断地check自己脸书左上方有没有人回应你的涂鸦墙,或是透过逛别人的、赞别人的涂鸦墙,提高自己被赞的可能性。但是,如果自我揭露真的那么神,这世界上就不存在"好人"了。

真正的事实是:我们最终很难从脸书上获得真诚的亲密。如果你赞我、我赞你是建立于社会交换上,那么就像《卖火柴的女孩》一样,爽一下就没了。相对于脸书上的人际关系,亲密关系提供一种依赖的感觉,让你在众多的赞中寻找他的那个、让你在彻夜的电话简讯生日问候中,等他那一通一封、也让你在众多的评价和建议中,最在乎他的看法。这也是让你在他的心中,有别于其他杂鱼的重要关键。

■ 性(Sex):做爱有助于增加彼此的亲密感和满意度。

■ 安全感(Security):关于安全感,之前也谈到快蒸发了,不再赘述。

■ 情绪投入(Emotional Involvement):指喜怒哀乐的交换,在彼此身上花的心思,或是受这些心思所牵动的情绪。

"如果只能选一个的话,你觉得爱人比较幸福,还是被爱比较幸福?"之前我和青鸟谈到彼此的感情观,讨论到了这种几个月就洗一次男女版的老问题,本来我想学之前我哲学系的老师说:"咳!我不回答这种假设性的问题",但在她的撒娇加死缠烂打下,我还是说:"或许是爱人吧!"事实上,虽然被爱可以享受到很多的好处,但是单方向的接受对方的爱却无法同等的回报(因为他想要的你给不了),反而会充满压力、罪恶感。

我们能和对方紧紧相依,很大的部分是建立于彼此的回应--他是否能回应你的情感需求,你是否也能同等回应她。许多人的感情,都是从一次次的简讯鱼雁往返,一回回网路讯息的来回传递,或是共同参与活动次数的增加,不知不觉把自己的价值观,感觉,分享给对方知道,然后让对方"侵入"自己的情绪圈。渐渐地,你的喜怒哀乐变成她生命中重要的气候,她的悲伤寂寞变成你心酸难过的理由。我们甘愿将自己的情绪一部分主导权交出去,让它受伴侣的生命能量影响;而当有一天他变得能牵动你的喜与忧,依赖也遂之形成。

■ 陪伴(Companionship):这是Drigotas & Rusbult的研究中,大学生们公认的"恋爱最重要的功能"。我们并无法像田馥甄所说,寂寞寂寞就好,相反地,我们都需要陪伴,而且相对于男生,女生更是如此。

陪伴虽然重要,但真正重要的并不是你们花多少时间共同燃烧青春,而是彼此所燃烧这些青春,是否真的有质感,如果一整天在一起都语不投机,还不如待在家里看电视机。这也是为什么久未见面的远距恋爱还能靠有品质的电话Skype维持--我是说,如果他们"能够"透过电话,有效安抚伴侣,协助他们面对解决生活中遭遇的一些问题的话。

本来写到这里就够了,可是Drigotas & Rusbult在后续的研究中发现,还有一件事情可能也很重要,或者说,是所有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

■ 肯定自我价值:这并不是说爱自己的人就必定有一段美好幸福的关系(虽然很多时候是这样),而是指"喜欢你,也让你更喜欢你自己的人,还有,更重要的是让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爱自己的人,就是你会依赖的人"。

写这么多,只是想阐述一个事情:两个人的感情不是在"某一天"消失的,而是随着依赖的流逝,让你的重要性,渐渐地被别人所取代。满足对方的需求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满足对方需求的同时,也能让自己自己感受到一份快乐,宁静,与安心。

无法选择的角色

遗憾的是,我们并不是每次都担任抉择去留的角色。更多的时候,我们充满了不情愿,却只能眼睁睁地看感情溜走。然后在种种矛盾,拉扯与痛苦中,挣扎着想要离开,却把自己缠绕得越紧。我们试着用各种方式让自己好过,听歌、看书、找朋友陪伴、去逛街、做喜欢做的事情、吃喜欢吃的东西,却发现他的影子与足迹像毒气一般充斥在每首歌、每本书和每个角落,而"我现在变成一个人了"的念头,也总是伴随着心跳不断地敲醒你努力忘记的心痛。

如果彼此的缘份真的走到了尽头、如果我们想破头,都找不到挽回的方法、都无法说服自己放下,该怎样让自己好过一些?在这里,我想引用青鸟给我的简讯内容作结,因为她的这段话,伴我度过最难熬的那几些日子。

"……有​​些时候,现况可能让你觉得无力、辛苦,甚至让你想放弃自己;又或者,你会因为最终的事实和所期待的有落差而和自己打架,毕竟你要求的已经不多了,对方却连一点微薄的爱,都不愿施舍给你……但现实是,我们现阶段的能力并不足以解决目前所碰到的问题,既然如此,就学着先把自己过好,身心状态都是。这很难,我知道,可是唯有这样,我们才有办法累积更大的能量,去面对、去处理以后的问题,甚至是继续去相信、继续去爱……"

走进一段感情以后,我们似乎变得更为脆弱了。当这个人离开,当这段关系不再,原先支撑我们脆弱的那一面又重新崩塌了下来,让我们觉得孤立无援,不知所措。这种失落,难过与绝望的感觉,几乎让我们觉得自己被逼到了尽头,没有人在乎,没有人怜惜,没有人愿意再关心、注意、倾听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梦。但事实上,并不是因为爱,我们才变得脆弱。而是我们只有在所爱的人跟前,才愿意呈现自己最脆弱的一面。因此,我们得保留剩余的一些些脆弱,给下一个张开双手拥抱我们的人。(文/海苔熊 Hanason)

编辑推荐:

两性心理学:讨厌下厨,只是没有兴趣吗?

两性心理学:若能看得见背叛,生命或许完全不同

杨幂:想不黑她都难!

测试推荐:

你啥时最要防第三者?

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你 登录快速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