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知名科技创业者兼投资人克里斯•迪克森(Chris Dixon,是多家科技企业包括Skype、Foursquare、Kickstarter等的早期个人投资者)今日在博客上发表文章,从平板应用程序、应用发现机制及商业化模式三方面阐述他对目前移动领域的看法。
以下是博客主要内容:
用户界面变革催生生产型平板应用
微软在一个广告中戏称iPad是一个"消费型"(consumption)设备。以下是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芬•乔布斯(Steve Jobs)早在2010年时,对iPad上的创造力("生产力")发表的看法:
"我们对iPad应用的开发还停留在表层。我认为,未来可以在iPad上创造的内容远不止于此。如果我要写一份长达35页的分析报告,我会安装上蓝牙键盘,这会花费我整个工作时间的1%。将来应用程序会变得更强大。你们认为在iPad上无法进行视频编辑、平面设计等工作,这样的目光太短浅了。你们应该要预见到,在iPad上创造的内容将充满无数可能性,时间会证明一切。"
回顾生产型应用(productivity apps)的发展史, 不难发现,每一次用户界面的重大革新都会催生新一批生产型应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计算机都是文字界面,应用大多是Wordperfect一类的文字处理器及Lotus 1-2-3一类的电子表格。到了八、九十年代,图形界面开始流行,Powerpoint一类的演示应用及 Photoshop一类的图片编辑应用也应运而生。如果按照这一演变模式,平板电脑的原生生产型应用也将会出现。
应用商店三大效应
1、应用商店30%的营收提成让许多大公司(如微软)、初创企业及投资人望而却步。
2、应用商店出现后,消费者对应用价格的期望值降得很低。很难想象应用商店里会出现标价30美元的应用,更不用说数百美元的软件了(尽管通过应用内购买的形式,一些畅销游戏的价格能达到该水平)。因此,许多大型软件供应商倍受威胁。
3、下载排行榜一类的发现机制往往会带来马太效应,即富者更富,使得小众市场的应用很难成长。这与电影行业中为迎合大众就要做大片是一个道理。不过,新出现的应用发现机制,例如以Facebook和Twitter为平台的发现机制,或能缓解这一问题。
新型商业化模式
最好的创业者能看到这些效应,并探索出新的"附加"商业模式,即在应用商店外,对其线下产品和服务(如 Square和Uber)、在线服务(如 Spotify和Dropbox)、甚至硬件产品进行收费。大部分在移动领域取得成功(即真正实现盈利)的公司无外乎两类:一类是eBay、Amazon、Facebook等桌面为王的公司,一类是有附加商业模式的公司。
苹果公司和谷歌的粉丝最近都在争论,到底哪家公司在移动领域更胜一筹。苹果公司有着更高的利润, 而Android则拥有更多的用户。但关键在于,开发者什么时候才会优先开发Android应用,甚至只开发Android应用。 至少到现在为止, 虽然iOS平台用户数不如Android,但其盈利程度明显优于Android。目前,优先开发Android应用的转变尚未发生,但在未来 1、2年内有可能会发生。
如今,许多人想用自己的iOS或Android设备工作,并且越来越多的人现在会随身携带计算机。这就为B2B行业带来了商机,包括:
1、适用于移动设备的传统B2B应用;
2、为企业移动设备提供支持(如移动安全、合规性等)的公司;
3、针对之前靠纸笔工作的用户的新型软件。
本文编译自cdixon.org
(叶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