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勇庆
5月20日晚,国内最大的服务外包上市公司文思海辉(Nasdaq:PACT)突然宣布引入黑石集团,与部分高管组成买方联盟,准备以每股ADS 7.5美元的价格收购公司的剩余股份,从而将文思海辉私有化。而在去年11月10日,文思和海辉这两家公司刚刚合并。半年之后,这家合并后的公司却要私有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老冀认为,这都是金融资本闹的。与很多中概股不同,文思海辉的股权结构非常特殊:以董事长陈淑宁为代表的创始人不是大股东,以CEO卢哲群为代表的职业经理人同样也不是大股东,大股东是谁呢?是金融资本。因此,文思海辉的很多动作,背后都是金融资本在发挥作用。据老冀了解,文思和海辉的合并也是几家金融资本背后推动的结果。
去年11月文思和海辉两家公司合并之后,由于业绩仍然没有起色,股价表现低迷,从合并时的7美元跌倒了如今的5美元;2万多人的公司,市值不过5.7亿美元。而当初投资文思海辉的金融投资者大部分都是VC,他们的投资基金很多已经到了清算期,有着很强的退出欲望。这个时候黑石买进,他们当然愿意卖出。
那么,黑石又为什么愿意接盘呢?黑石是做PE的,持有期限更长,在美国也搞过很多私有化。他们把公司私有化之后,由于公司不是上市公司了,不会再受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黑石会让管理层进行激烈的重组,比如大规模关闭不盈利的工厂和业务,大规模裁员,进行全方位的业务转型,等等。这么整了几年之后,被投资公司的业绩往往会有很大的改善,黑石在把公司重新包装上市,就可以大赚一把。
对于黑石来说,这个时候的文思海辉的股价应该是低点了。通过这次私有化,黑石让文思海辉的几位关键高管拿钱买股票,从而将他们的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更加紧密地绑在一起。只要这些关键高管们努力奋斗,黑石未来赚钱的可能性还是挺大的。
那么,当初投资文思和海辉的VC们是否赔了?老冀以海辉为例给大家算一笔账:海辉是在2010年6月底上市的,招股价是10美元。由于当时中概股红火异常,股价在当年年底曾经上涨到了30美元以上的高位。而恰恰就在这个时候,海辉做了一次高价增发加配售,VC们通过这次配售,只卖出了很少一部分股份,就收回了当年的投资成本。
前面说了这么半天,很多人要问老冀,投资者赚钱,这不是很正常吗?确实,投资者赚钱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过这家公司还是有些不同:由于它是一家没有真正主人的公司,金融投资者们在数钱的同时,公司的骨干员工们却在伤心流泪,这在客观上也影响到了公司的士气。
老冀接触过不少的海辉骨干老员工,在此谈谈他们普遍的心理感受吧。海辉主要是由两家公司对等合并而成的,其中的大连海辉成立于1996年,北京天海宏业成立于1995年。到2010年上市的时候,很多老员工已经勤勤恳恳地工作了七八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时间,他们都盼着上市后自己多年的辛苦没有白费,能够获得些许回报。
不过,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失望了。为什么呢?就在上市前不久海辉做了一次"缩股",每19股普通股缩成了一股ADS。与此同时,老员工们还发现自己在整个股权激励的大盘子中所占的比例也缩小了,这是因为海辉上市前引入了不少职业经理人,必须给他们留出一些份额。
海辉上市之后股票还有一年的锁定期。在这个时间里,老员工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手里的股票就像坐山车似的,从10美元涨到了30美元以上,终于到了自己能行权的时候,股价却已经跌回了15美元。稍微一犹豫,15美元也基本上见不到了,此后股价跌跌不休,直到如今的5美元。
在整个过程中,过去的投资者赚到了大钱,未来的投资者应该也会获利丰厚,职业经理人小有收获,老员工们却徒耗青春。
在此,老冀无意指责谁对谁错,谁是谁非,只是想告诉创业者:如果你爱自己创办的公司和跟随自己多年的员工,不要让金融资本控制它。
注:此为独家专栏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创事记 及本文链接(http://tech.sina.com.cn/it/csj/2013-05-21/10398361622.shtml)。欢迎更多投稿, 详见《创事记》征文启事。
公司简介:
文思海辉的前身分别是文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海辉软件(国际)集团公司,这两家公司都是软件外包服务提供商,2012年8月11日文思信息与海辉软件宣布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