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的未来:死于安乐 生于改变

ford2013-03-12 22:30:02

  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自媒体,一个收入不如卖茶叶蛋大妈的记者不是一个好食客。

  行万里路

  哈姆雷特说:"去抗争,还是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或曰:您错了吧,很多人将莎士比亚写的这一经典名句翻译为:"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既然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在自媒体时代,相同的文字,就应该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解读。作为一个正在阅读大段对白体这种看上去有点冗长的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前媒体人,我曰:有必要给大家一种全新的翻译。

  之所以扯这么多莎老,是因为我首先要否定刚才提到的自媒体时代这个说法。

  或又曰:"您为什么要自我否定呢?"

  我只能再曰:"我没有自我否定,我否定的只是缺乏媒体风骨的媒体。"

  死于安乐

  媒体逐步开发民智的同时,也在给自己的棺木订上最后几枚钉子。过去的旧媒体时代,连识文断字的人都不多,报纸从业者多为较有文化的社会中上层人士,而且受众对媒体的信任感很强。但是时代改变,大部分媒体人掌握的专业知识显然已经无法和专业人士相提并论,更遑论开启民智,自然无法和程苓峰一样做到精神胜利和物质胜利双丰收。

  现代社会分工里,媒体只是一个信息服务中介机构和广告中介机构。作为中介机构,媒体想要赚钱的方式,无非就是卖广告、发行、做活动、收保护费,还有一些线上线下的活动、电商等新模式。至于像路透彭博一样卖数据,目前来看,大部分中国媒体还不具备相关技术分析能力。

  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媒体这个中介行业会遇到生存挑战。--李开复曰过。

  媒体会死吗?显然不会,假如你拥有足够的生存智慧,你还会生活的简单而快乐。死掉的只会是恐龙,由于体型过于庞大,当广告选择了更新的媒体机构的时候,转身缓慢的拥有数百、数千甚至上万数量级的媒体机构会面临生存问题。媒体要么减肥瘦身提高效率和活力,要么死去。学习佛割肉饲鹰或者用刀子割自己的肉,都不是理性的方式。

  媒体和媒体人最应该拥有的批评和反思能力,却很少用到自己身上,现在媒体高层也没法放弃过去的成功经验和思维方式。更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媒体机构采取的是一刀切的方式,砍掉有经验的老记者,引入更多年轻血液,但是编辑或者中层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指导年轻记者的成长。于是不懂得开源、只会节流的媒体慢慢陷入恶性循环,宏观经济环境低迷时更加日薄西山。

  媒体拼的是人才。当你拥有的人才导致你的内容和提供的服务已经无法吸引受众的时候,你如何来要求别人买单?默多克曾经曰过。

  长远来看,小型媒体其实更有机会。一百人以下的媒体机构,比如时尚杂志等,广告主利润率高,发行不赔钱,网络冲击小,会更容易生存。一年各方面收入达到几千万,足够养活一个小型团队。如果收入只有几百万,那么团队就要瘦身以继续提高效率。

  媒体前途未卜,媒体人就不如出来创业。程苓峰已经创造了一个比较好的模式,单枪匹马,凭借自己相对于众多媒体从业者出色的多的英语水平、财务分析能力和过去积攒的人脉以及对人的性格的把握能力,云科技可以做到出售广告兼适度收取保护费。但是如果程苓峰希望继续做大云科技,那么就只能招聘相关人士,这样效率难免会进一步降低。因为程苓峰一个人的产出会很快达到其物理极限,故此其广告会继续提价。

  程苓峰开创了一个所谓自媒体的时代。其实媒体人幸福的生存还有一个方式,未来我如果创业的话,会选择这个方向,但是现在我不会说。即使有人已经发现了类似的方向,小弟相信我在这个领域仍然会比他们更出色,且有更多的经验。

  生于改变

  自由发言是每个人的权利,所以受众会接受媒体人的抱怨。但是回过头来计算,如果你一个人在一个媒体一年挣超不过十万元,那不如去学习北京的一位外地大妈,卖茶叶蛋。虽然早年的读书无用时代,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基本上过去的高薪阶层卖茶叶蛋的收入开始和造原子弹的出现趋同趋势,甚至被反超。

  不过尽管很多媒体人收入还不如一个卖茶叶蛋的大妈,但是你完全不必妄自菲薄。因为两个月挣到十三万的自媒体人程苓峰,和一年收入四十万的茶叶蛋大妈,都是其各自行业内的顶尖收入者。所以你如果有足够的能力,其实完全可以达到或者超越卖茶叶蛋大妈的收入水平。

  未来各行各业收入会逐渐趋同。从国外来看,普通脑力工作者可能收入还不及体力工作者,只是相对来说,体力付出不需要那么大。

  数学好的人会发现,这里面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假如我一天挣一百美元,每天工作八个小时,那么一个小时相当于挣12.50美元。如果我花五分钟去读了你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值差不多一个美元。但是,我肯定不希望浪费一个美元,假如我读完觉得你的文章不值,你能退我一美元吗?所以我的心理价位降到两块钱人民币一篇,且这个作者值得我信赖的话,我可以接受偶尔的浪费。而他因为较多人订阅付费,可以赚到比每天一百美元多,直到达到自己的合理收入甚至更高。

  字数或者篇数的考量限制使得很多媒体人要么无法充分表达,要么过度表达或者言之无物。这是媒体稿费制度的悲哀,也会成为微信自媒体人的大忌,日后我另文表述。

  公司从边际效应出发,会花钱雇佣更能创造价值的人,读者也会选择付费来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专业读者需要的是普通媒体人来提供信息,而不是为其提供判断。因为你的智力还不足以帮读者做出判断,除非你能够和程苓峰一样,拥有更宽的视野和专业能力。需要提醒的是,程已经拥有一个入门级CFO的初级专业能力,但是继续作记者的话他只能赚到一个会计的钱。心态也很重要,你看到别人享乐的时候,能拥有大千老师面对台风时的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的淡定吗?

  司马迁的春秋笔法使得他成为最成功的历史记录者之一,金庸的博古通今使得他成为我最爱的作家之一。所以我认为,媒体人首先要学习金庸多读点书,不要一引经据典就只能想到歌词,然后才可以成为更好的记录者。况且你的作品质量和你的风骨决定了你的历史地位,也决定了你现在的收入。因为读者不担心信息提供者的消失,问题只在于你的作品是否值得读者现在来付费。顺便提醒一下,风骨在皇权独裁时代可能会付出巨大代价。

  是否每次市场面对问题总能够自我修复?答案是:是。我是付费者,如果你的要价过高或者文章质量下降,自然会有其他竞争者出现,以低价高质来争夺我的眼球,你成为被替代者。这道理任何公知级的经济学家都懂。

  大流氓杜月笙曰过:"永远不要和不理性的敲诈者谈判。"所以你作为一个信息采集者,如果不能提供更深层次的附加服务或者思考,我为什么要选择从你这里来获取信息,我为什么不花两块钱去买个茶叶蛋?

  另外,媒体和新闻不是生活的全部。作为大家的衣食父母,读者还有很多时间可以去娱乐、健身、阅读、旅游、休闲。除了从业人士之外,你只要想一下,你现在除了移动时段外,还有多长时间在读新闻,就能明白这个道理。这话很多自媒体都曾经曰过。

  抛开精神胜利

  媒体和媒体人的价值仍然存在。对于企业和企业家来说,想要拥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就算不想旗下食客三千,也至少应该拥有一份媒体。除了可以适度赚钱外,还能够拥有反击竞争对手的能力和防止讹诈的能力,避免当年陈天桥的遭遇。这事连巴菲特都干过。

  自媒体人发展下去,也许会涌现博客或者论坛时代的一批著名写手。你又没有程苓峰的气魄,离开大城市,放下原有名利。既然大家皆是升斗小民,自然要为五斗米折腰,难以效仿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更难达到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的高度,更多是成为战国时代孟尝君门下食客,不满意现状的时候弹一下剑,嘟囔两句:没鱼没肉没有车。等待机会,放弃精神胜利,才能脱颖而出。

  你看,幸运的是,就算是放弃大部分人都很喜欢的精神胜利,媒体人和媒体机构,未来的出路也远没那么悲观。

  后记:

  1、作为一个文人,我最大的缺点是无法做定量分析,只能旁征博引做伪定性分析,也就是按照过去的经验去进行结论推衍。假如真的有一个数据模型,能够计算未来企业愿意投入的广告资金数量,以及这笔钱能够承载的媒体机构和媒体人,对于目前媒体从业者来说,也更容易对未来做出判断。

  2、杜月笙的话是我编的。有些外国故事的出处也是。

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你 登录快速注册